为什么近年来大型商超纷纷倒闭
2025-01-20    来源:解说纵横     作者:解现申

近年来,大型商超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逐渐疲软,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关店潮。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内部管理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下是导致大型商超纷纷倒闭的主要原因分析:

1. 账期过长,压垮供货商

账期45天,销量越大越压不起款

大型商超通常要求供货商提供较长的账期(如45天),这意味着供货商在发货后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收到货款。对于一些中小型供货商来说,这种账期安排可能会导致资金链紧张,尤其是在销量大的情况下,现金流压力更大。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供货商的资金周转速度变慢,企业运营成本增加,最终可能导致供货商无法承受这种财务压力,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此外,销量越大,供货商的资金占用量也越大,而超市的账期并不会因为销量增加而缩短,这使得供货商在面对大规模订单时,反而更加难以承受。这种不合理的账期安排,逐渐削弱了供货商与商超合作的意愿,导致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退出或减少对商超的依赖。

2. 促销政策不透明,供货商利润受损

超市打折不通知供货商,结算时扣款,利润无法保证。

大型商超在促销活动中的不透明操作,也是导致供货商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商超在打折、促销等活动时,并不会提前通知供货商,而是直接在结算时扣除相应的费用。这种做法不仅让供货商无法提前做好准备,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利润空间。尤其是当促销力度较大时,供货商可能面临亏损,甚至赔钱销售产品。

此外,商超在结算时还会以各种理由扣款,如退货率高、产品质量问题等,进一步压缩了供货商的利润。这种不公平的合作模式,使得供货商在与商超合作时感到“被剥削”,长期下来,供货商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打击,最终选择退出商超渠道。

3. 高昂的进场费和陈列费,增加供货商负担

店庆、陈列费、堆头费等各种费用,供货商纯投入

大型商超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会设置各种促销活动,如店庆、节日促销等。这些活动通常需要供货商支付额外的费用,如店庆费、陈列费、堆头费等。这些费用名义上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曝光率和销量,但实际上,供货商往往只能承担这些费用,而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

例如,堆头费是指供货商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如超市入口或货架的黄金位置),必须支付给商超的费用。虽然这些位置确实能增加产品的曝光率,但并不一定能带来显著的销量提升。对于一些中小品牌来说,支付这些费用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而销量却没有相应增长,最终导致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此外,商超还会要求供货商支付其他名目的费用,如新品进场费、促销员费用等,这些费用进一步增加了供货商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供货商不仅要承担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还要为进入商超支付高额的“入场费”,最终赚得的钱都给了超市,供货商成了“冤大头”。

4. 宣传效应弱化,商超的渠道优势不再明显

进商超最大的效益是做宣传,但现在超市的宣传作用已经非常弱化

过去,大型商超是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许多品牌通过进入商超来提升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商超的宣传效应已经大大减弱。如今,消费者的购物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互联网购物的兴起,使得品牌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减少了对商超的依赖。

此外,随着电商的发展,许多品牌开始重视线上营销,通过直播带货、社交媒体广告等方式进行推广,效果往往比传统的商超宣传更好。相比之下,商超的宣传作用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品牌进入商超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带来的实际收益却越来越少。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退出商超,转而投向更具性价比的销售渠道。

5. 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商超客流量下降

消费者购物渠道多样化,网购占了很大份额,商场只有老太太们去采购生活必需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尤其是年轻人和中产阶级,他们更倾向于在网上购物,享受送货上门的便利。相比之下,传统商超的购物体验显得较为繁琐,消费者需要亲自前往商场,排队结账,耗时耗力。

此外,商超的产品种类虽然丰富,但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在与电商平台相比时,商超的价格往往更高。因此,许多消费者选择转向线上购物,尤其是那些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而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虽然他们仍然习惯于到商超购物,但他们主要购买的是生活必需品,这类产品的利润相对较低,难以支撑商超的高运营成本。

与此同时,商超的客流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在非节假日时期,商场内的人气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下,商超的销售额难以维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最终导致部分商超不得不关闭门店。

6. 上下游积压,生产空间受限

上下游的积压,造成大型商超的生产空间越来越小

由于商超与供货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出现了严重的积压现象。一方面,供货商因为账期过长、费用过高而减少了对商超的供货量;另一方面,商超的销售额下降,库存积压问题日益严重。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使得商超的生产空间越来越小,运营效率低下。

此外,商超为了应对库存积压,往往会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但这又进一步压缩了供货商的利润空间,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商超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部分商超无法维持正常运营,被迫关闭。

结语

大型商超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账期过长、促销政策不透明、高昂的进场费、宣传效应弱化、消费者购物习惯改变以及上下游积压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商超的经营状况。随着电商的崛起和消费者购物方式的转变,传统商超的渠道优势逐渐消失,未来如何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模式,将是商超能否生存的关键。

对于供货商来说,选择退出商超,转向更具性价比的销售渠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对于商超而言,如何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创新营销模式,将是其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一线观察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