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安:学习“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2025-01-03    来源:本站     作者:本报调研员 姜国飞 镇安县委宣传部 陈维智 侯兴华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辖15个镇(街道),156个村(社区),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总人口29.57万人近年来,镇安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生态功能县定位,以生态为底色,以干净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为形态,推行“四个三”工作举措,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中国板栗之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第二批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image.png

“三引齐驱”明路径

党建引领。镇安县把“千万工程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龙头工程”,压紧压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推行党员领导干部“1+1”包抓示范点机制,明确34名县级领导联镇、50名镇(办)党政班子成员包村、205名党政干部包抓项目,形成书记抓、抓书记,全县党员干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规划引导。镇安县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等实行“多规合一”,编制98个实用性村庄规划。将全县所有村划分确定为生态康养型、农旅融合型、民族风情型、文化传承型、传统原乡型五种类型,加快建设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幅画的秦岭和美山水乡村。

示范引路。按照7个整流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布局,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四大提升行动,建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正在创建4个省级示范村和12个市级示范村,通过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带动整体提档升级。

image.png

“三链同构”兴产业

产加一体延长产业链修订《镇安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扶持办法》,对茶叶、蚕桑、烤烟等15类产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奖补支持,做强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从深耕一产拓展至三产融合。全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农业园区19个,发展有机基地5.8万亩,认证“镇安象园茶”等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木耳等13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锄禾香菇等3个绿色食品、海源核桃油等6个有机产品,镇安大板栗荣获“后稷金像奖”。 

农旅融合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民俗民宿等农业新业态,全面叫响“来安去安·小城镇安”文旅品牌推动农业由“卖产品”向“卖文化”“卖服务”转变建成西口智慧水产、罗家营旬河水乡等农旅融合产业园8个,建成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3个,云盖寺古镇老街成功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塔云山、木王山入选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塔云山云海景观、安山日出景观和罗家营水乡星空景观入选“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云盖寺镇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镇,木王镇被评为全省首批“特色气候小镇(氧吧)”,镇安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先后获评“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中国健康旅游名县”“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康养旅游成为首位产业,形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image.png

产村共赢完善利益链。实行土地流转,村集体将农户闲散土地流转给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按流转费的10%提取收益;实行订单生产,对有意愿、有能力自主发展种养农户,村集体按签订的保底价回收订单帮销,如烤烟产业带联农户3306户8265人,户均增收6000元,村集体收入2000万元;实行就近务工,经营主体吸纳农户入园、入企、入社,增加工资性收入;实行股份合作,村集体把各类财政资金(资产)入股(租赁)经营主体,每年按比例分红。全县15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

“三度并举”夯根基

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实施水、电、路、讯、网、物流等设施建设五年提档行动,累计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62处,分散供水工程115处;建设电网项目61个新增配变容量4430千伏安硬化建制村道路924.03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新建基站63个,架设光缆1069.9千米农村电商服务站点57个、快递物流站点145个,所有行政村实现移动通信网络、光纤、快递三个全覆盖。

image.png

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度。聚力解决医疗、养老、教育、慈善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乐享幸福生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制度,全县大病患者救治率100%,慢病签约服务率100%,城乡居民参保率98.89%,镇安县优化医保领域服务被省人民政府表彰奖励。开展“一老一小”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权益保障等活动,建成15所敬老院、陕西乐欢格等养老服务机构,入住老人2200名,保障孤儿35人创建省级特色学校3所,招录遴选农村教师98人,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发放边远教师生活补助1198万元开展敬老爱亲、助残扶弱等“情系栗乡·志愿同行”活动5000多次,募集慈善物资1.19亿元,建成慈安桥268座资助困难群众5.1万人荣获“全省慈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深入推进“干净镇安”行动,实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四大攻坚战,建成垃圾填埋 10 个、垃圾处理点231个,配备农村保洁员 1680 余人,垃圾清运车237辆、洒水车 15 辆;新改建污水处理设施28处,建成垃圾收储中转站42个、垃圾处理点209个,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1.7%、95.1%,新改建卫生户厕2219座,累计完成5.2万座、普及率91.7%,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409公里,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域美”。

image.png


“三治融合”塑民风

强化自治“固本”。镇安县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乡贤、老模范“五老”作用,将全县156个村(社区)1120个村(居)民小组划分为3202个片区。在线上,开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APP”热线,鼓励群众“说事、议事、主事”,第一时间了解群众诉求;在线下,创建村党心民心聊天室,分类处置群众诉求24766个,镇安县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844”机制被评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推荐案例。

image.png

强化“法治”保障。利用镇安电视台、镇安融媒、镇安宣传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非法集资、养老诈骗、校园霸凌等群众关注的法律问题进行宣讲,通过宣传说法控增量、调解普法减存量、回访讲法提质效,做到民呼我应、民情我知、民事我办、民忧我解。创建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社会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强化“德治”润心。持续深化《镇安市民公约暨文明有礼二十八条》《镇安县新风新十条》,创作编排动漫、快板等文化产品,开展道德讲堂、移风易俗、“微课堂”等宣讲活动130余场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让乡风文明口口相传。


责任编辑:柳桂忠

乡村振兴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