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决定让金融业先“苦日子”起来。
银行、证券、基金,这些曾经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业,好日子要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一段时间,金融业普遍遭遇降薪和裁员。
比如券商,2023券商人均薪酬前十名中,半数券商人均薪酬下降,这次下降还是建立在2022年已经有两成降幅之上的。
银行也是。
银行曾经是中国家长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但现在的情况是:进入难、考核压力大,薪酬在下降,甚至遭遇“反向讨薪”。
根据银行的年报,2023年,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的总薪酬相较上年都是下降的。
高管降薪的幅度更大,民生、招商和平安银行的高管薪酬,同比降幅分别为36.65%、36.83%和42.07%,最惨的差不多降了一半了。
基金公司,原本是金领扎堆的地方,现在日子同样难过。
有传闻说基金经理的年薪要控制在120万元之内,这几乎相当于之前的薪酬打了二折。
而基金销售人员则面对惨淡的市场、严厉的KPI考核和被压缩的预算,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金融业普遍降薪,主要原因是业绩的下滑。
2023年,银行业整体面临着较大的营收压力。根据年报,22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3家营收出现负增长。
原因是净息差的降低和受房地产下滑的拖累。
净息差是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是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会让银行的资产质量恶化,出现坏账,侵蚀利润。
商业银行截至2023年末的净息差已降至1.69%的历史低位,也是首次跌破1.7%关口。
个人按揭贷款本来是银行最好的资产,但如今贷款利率在下降,贷款余额也大幅缩水,这对银行业绩冲击很大。
券商在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之后,以股票承销收入为主的券商营收遭遇挫折。
基金公司也面临基金管理费用下调,市场持续震荡,以及监管日趋严格这些问题。
金融业的降薪大潮,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除了银行净息差还会降,贷款不良率将继续上升,以及券商的承销收入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仍会下降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业的地位在发生巨变。
之前,我国金融业发展有些过度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8%左右,高于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比重4.8%的水平。
今后,中国金融的盈利性必须服从功能性,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功能。
做好配角,就要把盈利水平先放在一边。
金融行业之前之所以那么赚钱,是因为这个行业离钱最近。
每一波货币泛滥,金融行业都是最先的受益者。在资金流到实体经济之前,金融业已经“先刮了一层油”,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经济利润。
现在,国家说,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除了金融从业人员之外,头部高校的商科学生,也会在这波降薪潮中受到很大的冲击。
因为等他们毕业后,外面的世界已经变天了。先不说能否找到工作的问题,即便进入金融业,与学长之间也会有巨大的落差。
毕竟,“金融精英”这个词,以后,可能慢慢就不会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