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四大亮点助推县域经济在2025年逆势上扬
2025-01-10    来源:陈剑观察     作者:陈剑(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执行主任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主编)

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或将低于5%,但却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提升空间。2025年中国县域经济逆势上扬,主要有以下四大亮点:

      一、人口回流

     近年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经由过去跨省区的异地转移转变为就地就近转移。例如,外出农民工跨省流动的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的这一指标是51.2%,2023年已下降到40%以下。跨省农民工数量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也在下降,2009年这一指标为32.4%,2023年已经降至20%左右。

    在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是否会返乡,既取决于城市本身的排斥力,更取决于县域的吸引力。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中城市排斥力提升,如果县域吸引力增强,就会吸引一些在这些城市农民工回乡就业。这无疑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外出务工农民工超过1.9亿人。 2025年,在城市里打工的农业劳动力回流趋势强烈,返鄉入鄉創業人員將超過1500萬人。这就会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二、政策支持

     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要发挥好县城链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潜力大、势能强、竞争力突出的各类县域,着力破解城乡融合发展。更好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县域经济总量,为强国建设筑牢底层坚实物质基础。

    由于政策支持,将会在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推进5G、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县域, 促进要素高效流通,促进产品、资源、资金、人才、信息在城乡高效流动等方面助力县域发展。

     由于政策支持,对县域聚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产业主体,给予准入条件、土地指标、环境容量和财税政策等倾斜。

    此外,通过强化金融服务,通过政策性银行、地方金融机构、产业引导基金等多层次金融体系,对县域经济重点产业等设置专门支持通道,完善信贷贴息等金融工具,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

     三、以县城和建制镇的发展

    近年来,中央政府大力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025年力度进一步加大,这无疑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城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一般的建制镇相比,县城规模与城市规模逐步接近。2022年,我国1481个县县城的平均规模超过10.5万人,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甚至大于很多欧美城市。

  县城也是未来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一个重要载体。最新的调查数据来看,外出就业劳动力选择落户的区域中,县城和县级市排在第一位。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强化县城功能,特别是产业的集成能力,通过县城辐射带动整个县域发展。与此同时,强化县城、乡镇、村庄的功能定位与分工。明确城乡的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庄为腹地,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与布局的一体化。

     四、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

    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在2025年会有所突破,并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县域经济是创新驱动下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139个县(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在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领域展现强劲增长潜力。产业链下沉趋势明显,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结合地方优势正加快向县域涌现。

    人工智能可助力县域传统农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测农田病虫害、智能预测作物生长情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人工智能为县域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降低了创业门槛和成本,如AI绘画、AI文生图等工具可用于产品推广和品牌建设。AI数字人等技术还能为企业带来工作效率提升、人力成本降低以及市场定位精准化等优势。

   借助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县域企业可更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从而合理安排生产、库存和销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县域提供了更多高技能、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吸引在外的人才回流。如一些人选择回到家乡从事AI电商等创业项目。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促使县域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需求相结合,提高人才素质。

信息科技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