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2025-01-05    来源:本站     作者:沈永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一起努力,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法治的力度,体现在其权威性和公正性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无论是位高权重的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和制裁。只有当法律具有了绝对的权威性,才能有效地遏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同时,公正的司法审判也是法治力度的重要体现。司法机关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公平地处理每一起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法律的公信力,让人们对法治充满信心和信任。

   民生既连着家事,也连着国事,是民心所向,也是发展所需。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的辩证关系,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仅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生活需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能更好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等举措。把这些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必须坚持问需、问计于民,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动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老百姓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法治,犹如社会运行的基石,为民生福祉保驾护航。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聚焦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以坚实的法治力量织密“服务网”、筑牢“安全门”、把好“质量线”,让民生的“温度”在法治的保障下持续攀升。

   聚焦重点人群的“服务网”,是法治保障民生的关键一环。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往往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法治的力量应当为他们织就一张细密而温暖的“服务网”,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重点人群的特殊保护措施,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社会救助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加强执法监督,确保这些法律规定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让重点人群在法治的阳光下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法治犹如一道坚固的“安全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以教育领域为例,通过法治手段规范教育资源的分配,保障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医疗领域,依法打击医疗欺诈、假药劣药等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在环保方面,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

   突出问题的“质量线”,是法治维护民生的重要防线。当前,诸如食品安全、网络诈骗、劳动纠纷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法治应当在这些突出问题上把好“质量线”,以严格的法律标准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工作。

   然而,要实现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广大执法人员要严格公正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实际行动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法治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法治、保障民生的良好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及时跟进新出现的民生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法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法治保障民生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以法治护航民生,让社会“无碍”运行。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强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通过聚焦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不断加强法治建设,我们一定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的阳光下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让法治的光辉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田,温暖每一个家庭,让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感受到倍有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教育培训

热门话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