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人文问题根源都是经济问题,所有的经济问题根源都是地理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环境卫生都是衡量城市发展好不好的重要指标,三者之间互为保障,不可割裂。
第一,文化是衡量城市发展的灵魂和名片。当今社会,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竞争,还体现在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竞争更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比如成都,近几年通过打造艺术之都、时尚潮流之都,通过一系列网络宣传,吸引了八方游客,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环境卫生是衡量城市发展的保障。环境卫生好,城市居民能生活的更加幸福健康,也能够激发更多的动力和创新活力。城市的环境卫生是国家每年评选“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徐州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的城市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均已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国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各种奖状霸屏不断,今年更是成为全球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第三,经济发展是衡量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城市才能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发展、环境保护,城市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城市发展才能越来越有活力、有潜力。
所以,一个城市想要发展,必须兼顾经济、文化和环境卫生,做到全面发展。那如何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平衡经济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呢?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既保“金饭碗”,又保“生态碗”。城市要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等特点发挥特色优势,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并在产业发展中向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产业倾斜,减少产业发展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为中小型企业配套建成污染防治设施,分摊治理成本,更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另一方面,提升文化环境,发展文化经济。“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徐州。”徐州可以继续深入挖掘两汉文化、如汉兵马俑、汉代餐饮,汉服等,打造代言明星IP、网红打卡地。通过各大短视频平台广泛宣传,借助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城市营销,吸引八方来客,打造国潮汉风、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